台灣成人礼五花八門--台灣频道--人民網
台北捐血中間6月12日举行“捐血成人礼”勾當,号令30位青年學子介入。前人称作冠礼或笄礼的成人礼风俗,台灣至今保存,并衍化出多种多样的新颖情势。讓年青人學會奉献
据台頭皮按摩治療脫髮,《中國時报》报导,受少子化影响,台灣17至20早洩治療方法,岁年青人捐血总人数跟10年前比拟降低了一半,从近20万人降至10万人摆布。台北捐血中間举行“捐血成人礼”,鼓動勉励年青人奉献爱心。
加入成人礼的基隆高中2年级學生李國弘接管媒體拜候時说,从小就常看着爷爷收到捐血中間寄的通知,上面写着血液已供应病人利用,他想着本身长大也要像爷爷捐血救人。他说,不少人想捐也没法子捐,血没捐就是摆在體内,多我一袋血就可以多救一小我。
台北捐血中間企画课长陈絜先暗示,高中生、军中军队是培育捐血習气的首要阶段,17岁清肺茶,代表青少年另外一小我生阶段的起头,也象征承當小我与社會责任的變化,望透过此次勾當,证实他们再也不是小孩子。
在台灣,成年又叫“转大人”。在“转大人”當天做一件实其实在的公益,讓年青人學會扛起社會责任,“捐血成人礼”称得上是有創意又成心义。
台灣古礼源于信奉
中國古代凡是以20岁為成年。据《礼记》所载:“男人二十為弱冠,冠字,成年之道。”又《礼记·杂记》所载:“女子未许嫁者,二十则笄。”《周礼》所载:“女子以许嫁者,笄而礼之,称字。”就是说男女均以20岁為成年,女子若未满20岁而未嫁者,也視之為成年。
台灣由于受民間信奉影响,成长出16岁做成人礼的风俗。《台灣省通志稿》记录:“台俗崇信神佛,觉得後代發展有赖于注生娘娘、七娘妈、妈祖、觀音、床母之护佑,故奉之為庇护神……迨年十六,認其以告竣年,仍依名护神诞辰。”依照這一风俗,當後代在襁褓時,台灣公众會携至神明眼前,求“絭(束腰或衣袖的绳索)”為孩兒护身信物,并借由每一年“换絭”乞求神明保佑孩童。直到孩童满16岁,以“脱絭”谢神的典礼,确認孩童已长大成人。
不拘一格花腔翻新
到今天,台灣各地的成人礼有了很多新情势。好比,台北大學中文系為大二學生加冠、加笄(指發簪),提示他们當一個谨言慎行、独當一壁的成年人,从被赐顾帮衬的脚色转换成赐顾帮衬他人的脚色。此外由系上師长依每位學生的人品、志向等為其“命字”,但愿他们可以或许以成圣成贤来自我期许。
台中市的晓明女中,则以“画15年後的我”作為成人礼。高二學生透过祷告、座谈与同窗、教员和家长分享發展體验,最後戴上有鲜花和荆棘的莿冠,意味為本身的光荣和苦痛賣力。再讓學生用绘画,画出15年後的本身,讓學生谨慎思虑本身的人生。
台南市的青少年在16岁那年的七夕當天,男生头戴状元帽、女生戴凤冠。钻“七娘妈亭”開启伶俐的诀窍,出“鸟母咳嗽咳不停,宫”筹谢神恩及怙恃养育之恩。最後走花道,意味日後人生多彩多姿,再肩挑花担登王城“安平古堡”,意味肩賣力任、踏踏实实、步步高升。
頁:
[1]